查看原文
其他

赏鉴之乐 | 傅申的书画境界

毕研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-04-22

艺术已走出象牙塔,迎接面向平民的转化。过去它被奉上祭坛,是“此道中人”或研究者的专利,普通人难以问津。如今那个时代已经结束,一个开放、公平、绚烂的时代扑面而来,人人都是时代的缔造者,是书画的知音,是艺术的创造者。


▲ 傅申先生


赏鉴之乐——傅申的书画境界

 毕研瑞 

《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》共收录十二篇演讲稿,所涉及的讲题上自唐宋下迄明清,旁涉近现代,傅申先生如数家珍,娓娓道来,厘清了长久以来聚讼纷纭的书画公案,可谓一部精简而思辨的艺术史。同时,此书亦是傅申先生一生学术之旅的精彩展现,从台湾到普林斯顿,从耶鲁大学到弗利尔美术馆,期间周游世界各地,最后回到台湾,叶落归根,仿佛他的行程就是一个完美的圆。对具体作品的鉴定,书中占了绝大多数篇幅,也是作者频频致意的关键所在。这些鉴赏家的经验之谈,原则之外又为我们开启了门径。作者“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”,让我们惊叹的不仅仅是他“精骛八极”的鉴识力,还有他的胆气与魄力。


对于鉴定,我想这样的一句话也许并不过时:“如果你想欣赏艺术,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。”欣赏是鉴定的开始,而修养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。普通人自有生活之余的品味,书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生活之外的“他者”。在这个时代,博物馆面向大众开放,艺术品涌向人群,书画市场及拍卖会层出不穷,普通百姓有了接触艺术品的机会。他们并不一定认为那是附庸风雅,而是真正地提高自身的品味,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讲,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觉醒了,在书画艺术中,他们找到了精神的归宿。如果这种觉醒能称得上一种趋尚的话,那么这种趋尚还仅是一个开始,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能亲眼见证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是如何深入融和在日常生活里,甚至,它们会像楔子一样嵌进我们的头脑。那必是一个民族艺术复兴的伟大时代,事实上,这个时代已经来临了。


难道我们还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盛况——书画艺术从未像现在这样进入自觉发展的时代潮流。从过去的家族垄断,秘不示人,到现在的艺术普及,人人可以步入堂奥,以笔墨为能事。可以说,书画艺术已由昔日书斋式的“自喻适志”变成普通大众的文化品位,进而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神符号,从而具有了普世价值。人们主动学习书法、绘画,探求笔墨意趣,寄托幽思雅兴,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质地,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,都是对自我精神砂砾的一种过滤与涤荡,试图找回迷失良久的文化之根,打通无限广阔的精神命脉。书画艺术便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,说它是一项技艺,不如说它是一把钥匙,一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。


艺术已走出象牙塔,迎接面向平民的转化。过去它被奉上祭坛,是“此道中人”或研究者的专利,普通人难以问津。如今那个时代已经结束,一个开放、公平、绚烂的时代扑面而来,人人都是时代的缔造者,是书画的知音,是艺术的创造者。我们也许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:不去医院,不知患者之多,不进展览馆,不知观者之多。两者似是异质同构,病人需要吃药,观者需要进补知识,大家都对艺术“如饥似渴”。其实,艺术并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,只要你喜欢,人人都有拿起毛笔的权利,我们不能低估任何一个人的创造力和鉴赏力。诚然,并不是人人都是艺术家、专家,但人人都懂得欣赏。“慢慢走,欣赏呀!”对当下风气来说,即是一种沉淀,也是乐趣所寄。


读一本书就像挖一口井,不是口渴的人不愿投入劳动。今天的人讲求务实,静下心来读书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,相对来说,读图倒显得简单易行了。在“快餐文化”中,读图自是一目了然,不必动用大脑,但在书画鉴定中,读图无疑是一根“硬骨头”,不下功夫啃是没有收获的,走马观花对于鉴定来说永远是“不得其门而入”。我们读这本书,将书画史中扑朔迷离的“公案”了然于胸,摸索个来龙去脉,不敢说有助于解决这些陈年积案,像“鼠狱”这样断案分明只能期待于天才。但至少我们能做到知其然并进而知其所以然。傅申先生幽默风趣,讲解细致入微,有考证,有对比,将考鉴与目鉴并举,逻辑严密,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,虽说理而不生硬,雄辩而又温和,就像亲聆他的讲演一样,受益是在不自觉中,倒比去钻研一部煌煌巨著来得痛快、深刻,透入表里。


▲ 傅申先生讲鉴定


傅申先生在讲述鉴定与艺术史的同时,也让我们认识了他一生的志业和兴趣所在,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坚实地走到现在。我们不禁感叹,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,那样的际遇也是可遇而不可求。坦白讲,在服膺“傅翁”的同时私心不免产生一丝嫉妒,当然是心悦诚服的嫉妒。手执画片细心研究,与经典保持零距离,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,他却轻而易举完成了,不费吹灰之力,仿佛他生而为艺术,人们只有羡煞的份儿。相较来说,我们大多数人只能靠博物馆、美术馆定期展陈的有限藏品一览究竟,但已失去亲手摩挲的机会了。展柜的玻璃是一道屏障,它在对艺术品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,也使观者与藏品之间产生隔阂,即使是研究者,怕也只能匆匆一瞥,望“柜”兴叹了,更不用说那些依靠印刷品和照相机来做研究的人了,比起傅申先生享受的“书画过眼”,那真有霄壤之别。所以,讲书画鉴定,还有谁会比傅申先生更合适的呢。


傅申先生穷其一生探索出来的知识宝藏,与其说是一些固定的原则方法,不如说是指月之指,原在授人以渔。而书中所收的“十二讲”,也只是他的“冰山一角”,但菁华已毕集于斯,我们藉此也可窥全豹了。如果传统文化是一眼清泉,对于已经习惯啜饮的读者来说,傅申先生无疑赠给我们一支吸管,要我们自己去汲取精华。他的那些“散论”如荷叶上的露珠,俯拾不尽,涵泳无穷。捧读此书,我们得益最多的便在这探索的过程,在“不疑处有疑”的鉴识,这也许称得上我们的赏鉴之乐吧。


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

田洪、颜晓军、徐凯凯  编


简介

《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》是对傅申先生书画鉴定与书画史研究成果最新、最权威的集合,涉及的作品早至传唐怀素《自叙帖》,晚至清乾隆《御笔盘山图》,傅申先生均做了细致的文献考辨和风格分析;同时,对于过去学界颇有争议的黄庭坚《砥柱铭》、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与《剩山图》等,亦通过层层举例,证明是真迹无疑。除了对书画作品的鉴定外,本书还包含傅申先生对书画史的研究与思考,如对画史研究有解疑释义之功的《董其昌、龚贤与前新安派》《书画船》等,都是典范之作。


作者


傅申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、耶鲁大学副教授、佛利尔暨沙可乐美术馆中国美术部主任、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;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、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兼任教授、北京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。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书画史与书画鉴定,著有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: 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Arthur M. Sackler Collection in New York and Princeton《沙可乐藏画研究》(与王妙莲合著)、《书史与书迹——傅申书法论文集》、《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》、《海外书迹研究》、《张大千的世界》(与陆蓉之合著)等;编有《欧米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》(与中田勇次郎合编)、《董其昌の书画》(与古原宏伸合编)等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